国学加盟

国画创作的“势”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资讯活动 > 技术资讯

国画创作的“势”

2020-11-13

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常说到画面的气势,赞誉一些画“气势磅礴”“气势纵横”等等。所谓“气势”,也就是指画上总体形象的感情倾向和生动变化的表现。“气”,往往是指物象的空间吞吐、隐现、萦回、流动等等的表现;“势”,是指物象的形态外状、曲直、斜正、俯仰等等的表现。“气”“势”二字,一般情况下是连着使用的,而做具体解释时,“气”和“势”又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来说。中国画把画面的“经营位置”亦称为“置阵布势”,把“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代学者王船山在《姜斋诗话》中有言:“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这句话说明了作为艺术的图画,它不能像地图一般以画出地理的距离、方位,罗列景象为能事,而是应通过突出艺术形象的创造,去吸引观众和启发观众的想象。这个能够起到吸引观众并引发想象的形象,则以“气势”为要。画家必 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图画在付诸笔墨等技巧以前,必 须着眼于“势”,要做到以“势”取象,以“势”立形,因“势”而导,贯于创作的始终。只有这样突出“势”的要求,图画才不至囿于方寸,或拘泥于点滴。只有杂于繁屑而先去主宾关系,才能达到咫尺应万里之势的效果。只有从“势”出发,始终突出“势”的要求创造形象,图画才能牵动人的感情,引导观众获得广度和深度的空间与时间的想象余地。

国画加盟

国画加盟国画中的“势”给人直觉上的印象,是物象在空间所呈现的一种大的轮廓和大轮廓所呈现的某种情绪的倾向。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画家在观察物象与摄取物象时,要有“远取其势”与“近取其质”的方法。“远取其势”,即远处看山,zui能发现和掌握山的大轮廓与大倾向,也就能够把握山势形态的总体概括;“近取其质”,即就近看山,便于了解和掌握山的来龙去脉、山石的组织结构和性质变化,以利于具体笔墨的表现。郭熙虽说的是对画山水的体会,其实对待人物和其它景物何尝不是如此。



就画人物来说,远处看人时,呈现在你眼中的就是其人的大的轮廓和大的动态,同时能基本上辨别出他的性别与年龄特 有的外状,以至于其外状所表露的某种情绪的倾向,这就是“势”的表现。至于那人的具体装束与神情笑貌,则非近观不能尽其意。画动物、林木、花卉等都是如此。这种客观对象所呈现的大的轮廓、大的形体印象,都本能地有着一定的势态。这种势态的印象或强,或弱,或显,或晦,也都包含着某种感情的倾向,而当画家在发觉或领略到这种突出的大体形象的某种感情倾向时,实际上也赋予了自己的感情成分。“势”的摄取和创造,就是要有意识地使这种意态的倾向更明豁、更完善、更强烈,并使图画在“势”的指导下,统一整个构图的过程,促使表象向意象的境界发展。这时,一些纯粹自然的规律、生理的规律和一些理性的规范,都要让出路来,让“势”的感情得到驰骋,达到作者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象相契合,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一幅图画的成功创作,即从客观到主观的结合,从形似到神似的发展,从自然景象到艺术境界的升华,“势”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是国画创作必 须注重的问题。


标签

下一篇:什么样的国画是极佳?2020-11-21

最近浏览: